明朝敗家子

獨孤天山

網遊小說

弘治十壹年。   這是壹個美好的清晨。   此時朱厚照初成年。   此時王守仁和唐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四百三十壹章:這就是聖人之道

明朝敗家子 by 獨孤天山

2019-1-8 14:36

  “是的。”王守仁很幹脆的回答。
  是……的!
  這沒錯。
  妳自己說的,窮究萬物,皆可得到自然之理。
  那竹子呢?
  “……”
  弘治皇帝笑吟吟的看著這壹場辯論,才壹開始,就已充滿了火藥味,這令他更加期待起來。
  其他人都默不作聲,依舊沈默。
  朝鮮國王李懌也已悄然的到了,在人群之中,他遠遠的看到了王守仁,根據劉傑無數次的描述,他幾乎壹眼認出了他,這個人……是師公。
  那麽……師祖是……
  他看到了方繼藩。
  師祖的樣貌和年紀,劉傑也描述了無數次。
  他壹直驚嘆於,師祖居然和自己壹樣大。
  接下來,文素臣淡淡道:“格竹,非正道。”
  “錯了!”
  王守仁很不客氣的道:“格竹是大道!”
  “好,我倒想聽聽,格竹是什麽大道。”
  王守仁徐徐道:“不格竹,如何知道格竹無法推究自然之理。因而,格物致知,並沒有錯,有些東西,妳不去嘗試,如何知道好壞呢?就如文先生,文先生讀程朱,滿口格物致知、正心誠意,修身齊家,治國平天下。可是敢問。文先生所格何物?”
  “先生學程朱,卻不格物,卻是號稱滿腹經綸,自稱自己學富五車,已尋求到了聖人之道,那麽敢問,這聖人之道,從何而來?程朱教先生格物,而先生卻不去格物,卻只從程朱的書中,學到了所謂知識,那麽,先生又如何對得住自己程朱門下的身份呢?”
  “……”
  壹下子,所有人嘩然起來。
  這壹句,真是直指要害。
  妳不是說程朱格物致知嗎?好嘛,妳格物了嗎?妳既沒有格物,卻只鸚鵡學舌,滿口程朱,那麽,這是程朱嗎?
  王守仁笑吟吟的道:“先生說學生反程朱,這是不對的,程朱之學,學生不但讀過,而且了然於心。學生不但了然於心,而且按著程朱的方法,去窮究自然之理。因而,學生格過物,不但格竹,而且還曾今日格壹物,明日在格壹物,想盡了辦法,去貫徹程朱之理。”
  “那麽,學生再敢問,學生與先生,誰才是程朱真正的門人。”
  這壹句,真是痛快。
  抓到了壹點,直接把人按在地上,瘋狂的吊打。
  其實在來之前,文素臣早已預備了許多的宏論,為的,就是利用自己淵博的知識,吊打這個讀書人。
  可實際上呢,卻被王守仁用壹種奇怪的理論,打的措手不及。
  通過觀察事物,去研究萬物之理,這話沒錯,可太絕對了。
  因為這句話本身是很有逼格的,理學能昌盛數百年,絕不是浪得虛名。
  可問題就在於,這些話,太空泛,聽著,很有道理,每壹句都有道理,句句都是經典,可事實上呢,沒有意義,除了在哲學方面提供思考之外,拉到了現實之中,嚇,這種話還用妳說?
  譬如王守仁,就真的抱著程朱的理論去實踐,他真的去格竹了,結果啥都沒格出來。
  當然,有人大可以說,格物致知,這個物,並非只是格竹,可不格竹,那格啥呢?妳說格啥吧,總要拿出點東西來在實踐中去研究吧。
  最終的結果,其實就是,有人格物,確實研究出了點東西,有人卻壹無所獲,可實際上呢,人走上了社會,就算不去格物,誰不研究出點道理出來呢?
  因而,所謂的格物,本質上,只是泛泛空談,可能對於某些勤於思考的人有用,因而無數的讀書人,抱著格物致知的道理,都在搜腸刮肚的思考,可實際上,卻又無用,因為人本身就是思考性的動物,妳就算沒學過格物致知的人,看到了事物,他同樣會思考,思考出來的東西,到底好不好,不在於這個人是不是學過格物致知,而在於,誰更具思考的能力。
  王守仁道:“所以,至始至終,學生不曾反程朱,程朱能格物致知,所以他們為大賢,可這世上,又有幾人,可以通過格物而致知呢?學生敢問先生,先生乃當世大儒,名動天下,先生是否已經參悟了聖人大道,已經窮究出了自然之理?”
  這是壹個陷阱。
  妳說妳沒有參悟,那麽,連妳這樣的大儒,都不曾做到格物致知,還想不明白聖人之道和程朱之理,那麽其他人,就更無法做到了。
  可妳說,不瞎比比,我就知道了,咋地吧。
  這時候,妳就不太謙虛了,那麽壹個致命的問題又出現了,程朱之學,亦道德亦宗教,乃道德與宗教合壹的學說。所追求的,乃是人內在的道德圓滿,因而才有了存天理滅人欲。
  單從哲學而言,其實讓壹個人學習這樣的學問,不是壞事,每壹個人,畢竟都追求道德上的圓滿,即人人都可成為聖人。
  坑人的卻是,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成聖的啊,從前學習理學的人,是想要約束自己的行為,使自己盡力的去做壹個聖賢。可多數人,卻要吃飯,要穿衣,這本身就是欲,而天下的讀書人,所謂的讀書,所謂的學程朱,本身就是為了功名,從壹開始,他們的目的,就已和這種道德之學相背離了。
  道學先生文素臣倘若壹點都不謙虛,直接說,聖人之道我已參悟了,程朱的學問,我都懂,這本身,就違反了理學之說裏,對道德的標準。
  文素臣不能這樣回答,他只淡淡道:“此言大謬,聖人之道於自然之理,豈是吾輩可以輕易參悟。”
  王守仁笑了:“既無法參悟,為何要求人人都學,又為何文先生認為程朱之學,乃是正理呢?”
  “歷來都是如此。”文素臣這句話,有耍流*之嫌了。
  王守仁搖頭:“其實,聖人之道,已經在文先生的心中了。”王守仁嘆息道:“聖人之道,說穿了,其實就是治世之道而已,治世之道,在於心,妳心裏既已有了聖人之道,有自己對萬物之理的認知,為何,卻不敢相信自己,卻定要認為程朱壹定是對的呢?”
  “誠如妳有妳的眼睛,有妳的耳朵,妳的眼鼻耳口,都在格物啊,妳的所見,所聞、所識、所學,俱都和程朱所見、所聞、所學、所識不同,那麽同樣的格物,所致的知,卻也是不壹樣的。”
  “學生曾格過物,所看到聽到的,也和程朱不同。既如此,人人都不同,那麽理自然不同了。理之所以不同,在於妳我心不同啊。”
  “因而,萬物在心,不在理,就如學生心中所念,也是治國平天下,敢問,這治國平天下,不就是聖人之道嗎?還有他……”
  王守仁手指著壹旁的張信:“此乃英國公之子,他心中所想的,乃是讓天下的百姓,都有飯吃。那麽,這算不算聖人之道呢?”
  “在座之人心中,人人都有聖人之道,聖人之道,其實就是良知啊,有了良知,不就是正心,是誠意了嗎?既已正心誠意,那麽接下來,就如這位張副千戶壹般,他心裏想著讓人有飯吃,便去耕種,去開墾,通過壹次次的育種,從而提高糧產,他的良知,在推動著他做有益於天下人的事,此知結合於行,豈不就是聖人所說的仁政嗎?”
  文素臣瞥了壹眼張信。
  見張信如壹個老農壹般,忍不住道:“這樣的人,就算是推行仁政?那麽天下佃農千萬,人人都是聖人了。”
  他眼中赤裸裸的都是張信的鄙夷。
  可這壹下子……許多人懵了。
  其實……很多的看客,都是支持文素臣的,畢竟理學枝繁葉茂,大家不喜歡王守仁的新觀念。可經常來這裏的看客,都認得張信,對於張信,朝野內外,無人不佩服,道理很簡單……他奉方繼藩只命,種植和培育出來的土豆和紅薯,將救活千千萬萬的人,大家雖都讀書,卻都抱持壹個最樸實的觀念,壹個人,若能讓人人吃飽飯,這個人……定是受人敬仰。
  文素臣從蘇州來,哪裏知道,這個皮膚黝黑,雙手滿是老繭的人,乃是京師裏無數人敬仰的神農。
  於是,許多人都不吭聲,卻開始對文素臣的態度,不同起來。
  王守仁面帶微笑:“這有何不可呢?聖人的道理,簡單明了,人人可學,人人都知道,何謂良知,不過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已,聖人之道,即為美好事物啊,天下之人,除了作奸犯科之人之外,誰不希望天下太平,不喜歡仁政廣布天下呢?可問題在於,這人人都知的良知,如何去實現,如何通過行動和實踐,去達成了這聖人之道而已。求知容易,可是實踐卻難啊。吾輩定當努力……”
  所有人心中不凜。
  其實新學的學問,已經開始流傳了,道理是這個道理,可這壹次,從王守仁口中親耳聽來,許多人卻不禁陷入了思考。
  壹個讀書人忍不住道:“我若是見了乞兒,生出了惻隱之心,這是良知嗎?”
  “是。”王守仁回答。
  那人便道:“那我給他壹碗飯吃,使他免於饑餓,這便是知行合壹?”
  “是。”王守仁笑吟吟的道:“這就是聖人之道!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